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

處罰之前, 請先問孩子為什麼

這是上星期發生在我家的事. 我兩個小侄子來我家玩. 當然我正在房間, 突然聽見外面一陣騷動, 走出來一看, 只見阿公阿嬤很生氣的對小侄子說:「怎麼可以打哥哥呢? 快跟哥哥說對不起!」小的一臉委屈及憤怒, 說什麼也不願低頭,
大人見狀更生氣了:「你怎麼這麼不乖!」結果越說小的越倔強, 後來甚至動手推阿公. 我趕緊衝上去, 把小的拉近, 問他說:「你怎麼了? 發生了什麼事?」然後他指著滿地散亂的積木委屈的說「哥哥把我的房子推倒了」

事情的經過很明顯了, 想必是因為積木被推倒而打了哥哥, 而引發後面一連串的事件.
我轉頭問大侄子:「為什麼推倒弟弟的房子?」
「不是我用的, 是小北鼻(小豹)推的」
我轉頭看了一眼豹子爹, 豹子爹用眼神搖了頭.
我再對大的說:「可是姑丈說不是小貝比耶」
「....」
我轉頭問了弟弟:「是誰把你的房子推倒的」
「是葛格」
再問哥哥:「為什麼把弟弟房子推倒?」
「地震來了房子就倒了啊~」
「可是弟弟說他的房子很堅固, 地震不會倒的」
「....」
「你把弟弟的房子推倒了, 你要跟弟弟說對不起」
「.........」(不願意)
好吧, 換個方式說:
「如果弟弟把你的房子推倒了, 你會不會生氣?」
「會!」
「所以啦, 你把弟弟的的房子推倒了, 弟弟才會生氣. 所以你要跟弟弟說對不..」
「底廸對不起!!!」大的出乎意料很爽朗的道歉了, 然後小的很也爽朗的說「沒關係!」
接下來我再對小的說: 「你剛打了哥哥, 所以你也要跟哥哥說對不起」
「葛格對不起!」
「....」
「你沒有說沒關係(指)」我趕緊說「哥哥, 弟弟在跟你說對不起」「沒關係!」
然後兩兄弟就合好一起蓋積木了.

然後, 過了一會, 我就聽見哥哥對弟弟說:「底廸, 我可以推倒你的積木嗎?」(真是圓滿的大結局 >///<)

這件事給我很深的感觸. 我發現大人們往往急於糾正孩子不恰當的行為, 卻忘了要同理孩子的心情. 就好像現場明明有三個大人親眼看見哥哥推倒了弟弟的積木, 卻沒有人想到要體諒弟弟積木被推倒的委屈, 也不認為哥哥該為推倒弟弟的積木負責. 只急著要弟弟為打人道歉, 因為"打人是不對的". 然後不被了解的孩子, 不但不如預期中的道歉, 反而出現了更嚴重的攻擊行為. 原本應該圓滿落幕的的教養行為, 卻引發了更大對立與衝突.

我常在FB的媽媽社團中看到類似的求助發言. 媽媽們自認為立場沒錯, 也害怕妥協了會"竉壞"孩子, 孩子會更無法無天. 所以一直堅持無論如何都要孩子道歉. 我甚至看過有媽媽說會和孩子"硬碰硬", 一副"我就不信你能耗得比我久", 但結局往往是不好的.

打人的行為當然不對, 但是了解背後的動機也很重要. 就如同弟弟一開始說什麼都不願道歉, 是因為他覺得錯不在他. 明明是哥哥不對, 為什麼要他道歉. 所以你再怎麼跟他說打人是不對的他也聽不進去. 但是當哥哥跟他道歉後, 他的心結解開了, 妳再叫他為打人道歉, 他就很爽快的做到了. 如果大人們只在意要糾正孩子不恰當的行為, 而不從根源了解原因, 了解他的想法, 即使這次孩子不再打人, 下次, 他還是會出現其他更另人頭痛的舉動來發洩情緒. 因為他對你的管教並不是心悅誠服, 而是因為他處境居於劣勢, 他不得不聽話. 一旦有一天, 他長大了, 他不再依靠你就能活下去, 他的體力不再輸你, 那, 他還會聽你的嗎?


基本上我覺得在處罰之前, 一定要先去探究為什麼? 清楚了動機, 才能清楚你的處罰方式對「孩子」而言會不會過重. 以一歲半的寶寶而言, 會攻擊人可能原因大概有:
1. 這個階段的寶寶, 有些還沒完全脫離口腔期. 咬人, 打人其實是常見的行為. 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
2. 心理上他們會對於大人反應感到好奇, 同時會因為發現自己能輕易的"操縱"大人情緒而感到興奮.(自我認同感的建立)
3. 生理的因素, 比如說單純因為牙齦癢所以想咬東西(磨牙?)
4. 對於家中剛有新成員的, 要注意是不是大寶特有的"產後憂鬱症". 目的只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.

1, 2點並不是要去放任他們的行為不管, 基本上當然還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並不妥當, 同時會造成他人困擾. 但是, 也不要忘了要適時的引導他們用合宜的方式表達情緒, 而不是只著重在壓抑他們的行為. 太過於要求孩子"聽話", 而不聽孩子們說話, 只會把他們越推越遠. 不是變成一個叛逆的孩子, 就是養成一個沒有自我思想, 只會"聽話"的人偶. 再怎麼樣, 都得不償失啊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